奥匈帝国医生巴拉尼对前庭器官工作机制的研究让他摘得了1914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桂冠,但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他为获奖人时,他还在战俘营里。
被科学界尊称为“分析化学之父”的法国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是位“苦命儿童”,他出身贫苦,自幼失去双亲,靠勤奋自立成才。
年轻有为的荣格在苏黎世大学任教期间,曾接诊了一个奇怪的女病人,她完全不受催眠术影响,病痛却能自愈。那荣格是如何治好这个病人的呢?
纵观三国朝代,若论机械学的成就,无人能与马钧匹敌。他的默默无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层们对科学发明的不重视,毕竟高官们关心的政治权力,这种机巧类的发明不过饭后茶余的点缀罢了。
1656年,牛顿的继父去世,母亲让他中断中学的学业回家务农,但他醉心发明思考,于农事上丝毫不上心,这段“农夫”生涯也成为牛顿一生为数不多的失败经历。
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失去听力,一生历尽磨难,却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天才成为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亚历克西斯·卡雷尔的一生宛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曾因冤枉的“反科学”事件被科学界背弃;后因单枪匹马地开创现代外科技术中关于血管的大部分内容而荣获第十二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晚...